推荐热点事件
李嘉诚卖港口陷两难 市值蒸发781亿
港口生意一直是李嘉诚商业帝国的"现金奶牛"。从香港葵青码头到英国费利克斯托港,这些港口每天吞吐着成千上万的集装箱,就像永不疲倦的印钞机。但眼下全球经济阴云密布,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港口生意也遇到了瓶颈。去年长和港口业务EBITDA利润率跌至36%,创下近年新低。
买家丹麦马士基集团开出的价码据说很诱人,但老李心里明镜似的——卖了港口就等于自断一臂。可要是不卖,全球经济寒冬不知何时才能过去。这种进退维谷的处境,让人想起他当年那句名言:"不赚最后一个铜板。"如今看来,最后一个铜板还真不好把握。
市场反应比想象中更激烈。长实集团股价跌穿40港元,创下52周新低。小股东们坐不住了,有人甚至在股东会上直接质问管理层。一位持有长和股票十几年的老股民摇头叹气:"李超人这次怕是看走眼了。"
港口资产就像会下金蛋的鹅,但养鹅的成本越来越高。欧洲环保法规日益严格,英国脱欧后海关手续繁琐,这些都在蚕食利润。李嘉诚的智囊团算过一笔账,如果现在不套现,未来可能要面对更严峻的挑战。
商海沉浮七十载,李嘉诚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抉择。1999年卖掉Orange净赚千亿的经典案例至今为人称道,2008年金融危机前夜的大举套现更被奉为神操作。但这次,连"李超人"也显得格外谨慎。知情人士透露,谈判桌上你来我往已经好几个回合,九旬老人亲自督战,每个细节都要反复推敲。
资本市场永远在用真金白银投票。长和系债券收益率持续走高,显示投资者信心正在动摇。评级机构穆迪发出警告,如果港口交易结构不合理,可能下调长和信用评级。这些都在考验着这位老牌商业巨擎的决断力。
李嘉诚办公室里的那副"发上等愿,结中等缘,享下等福"对联,此刻显得格外应景。卖与不卖之间,不仅关乎商业利益,更牵动着整个长江系的未来布局。商场如战场,有时候最难的抉择不是没有选择,而是选择太多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arzhishi.com/rdsj/1419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