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荐热点事件
外国人为什么爱上来中国扫货
上海南京路的行李箱专卖店,老板王叔见识过各种稀奇事。上个月,两个法国小伙一口气买了五个28寸大箱子,当场拆开包装就往里塞丝绸睡衣和陶瓷茶具。结账时还举着手机问:"有没有那个会唱歌的广场舞音响?"
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老商户们早就见怪不怪。俄罗斯大妈们组团来批发热水袋,非洲商人成箱采购手机自拍杆,中东客人对会发光的指尖陀螺爱不释手。市场里此起彼伏的"你好""谢谢",混着计算器的"归零"声,热闹得像过年。
杭州丝绸厂的老师傅想不通,他们做了半辈子的真丝围巾,现在居然被外国年轻人当潮流单品。车间里新来的90后设计员小赵一语道破:"ins上都在晒咱们的丝绸,说比大牌有质感。"老师傅推推老花镜,手里的绣花针走得更起劲了。
广州十三行的服装档口,黑人客商正用蹩脚的中文砍价。老板娘阿珍笑着摇头,顺手多塞了两条样品裤。这些印着"福"字的牛仔裤,漂洋过海后能卖到三倍价钱。阿珍的账本上,埃塞俄比亚客户的订单今年翻了番。
苏州绣娘周阿姨最近收了两个洋徒弟。金发姑娘们捏着绣花针直冒汗,周阿姨就教她们用"苏绣秘技"——在绷架上先描个底稿。"老祖宗的法子管用着呢,"她看着徒弟们绣的歪歪扭扭的牡丹直乐,"下回教你们双面绣,保准镇住家乡人。"
景德镇的老师傅发现,工作室的访客簿上多了不少外文留言。日本茶道师专门来订制天目盏,德国设计师批量采购青花瓷片做首饰。开窑那天,老匠人捧着新出窑的釉里红,透过天光能看到外国学徒眼睛里跳动的火苗。
云南茶山来了群特殊客人。留着脏辫的英国小伙跟着茶农采春芽,法国老太太认真记下普洱的发酵天数。村口小卖部的老板娘现在都会用英语说"tea discount",她家的古树茶饼被装进行李箱时,总要裹上三层防撞泡沫。
东北的棉袄厂接了个古怪订单。美国滑雪队要定制加长版军大衣,说比羽绒服挡风。老师傅在样衣里多絮了半斤棉花,交货时附赠了张手写保养说明,用的是拼音加图画的"国际通用语"。
这些场景每天都在上演。从针灸铜人到智能马桶盖,从汉服发簪到无人机,中国制造正在用实打实的品质说话。老外们拎着大包小包过海关时,脸上那种发现新大陆的惊喜,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arzhishi.com/rdsj/1462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