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荐热点事件
刑满释放人员如何重新开始生活?
走出高墙,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。手里捏着释放证明,口袋里揣着几十块路费,站在监狱大门口,许多人心里空落落的。家还在吗?工作去哪儿找?街坊邻居会用什么样的眼神看自己?这些问题像石头一样压在胸口。
社会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接纳度一直不高。招聘广告上“无犯罪记录”几个字像一堵墙,把不少人挡在门外。房东听说租客有前科,笑容立刻僵在脸上。亲戚朋友见面寒暄,话里话外总带着试探。这些无形的压力,让重新开始变得格外艰难。
有人选择隐瞒过去,用新名字新身份生活。建筑工地上扛水泥,外卖站点里跑单,只要能糊口,脏活累活都接。也有人咬牙坦白,遇上愿意给机会的老板,从最基础的岗位干起。老张出狱后在汽修厂当学徒,老板撂下一句话:“我不管你以前犯过啥错,在这儿就看你肯不肯学。”三年后,他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。
社区帮扶站的工作人员常念叨:“人这一辈子,谁还没个走岔路的时候?”不少地方开设了技能培训班,教面点、电工、家政服务。掌握一技之长,饭碗就端得稳些。心理咨询师每周驻点,听他们倒苦水。那些积压多年的委屈、悔恨,总得有个出口。
家庭的支持比什么都重要。李姐的丈夫出狱后整天闷着头抽烟,她直接把孩子塞进他怀里:“闺女等你教她骑自行车呢。”小区里遛弯的老太太们起初指指点点,后来见他每天清早帮环卫工扫街,渐渐有人打招呼了。
前科不是烙印,是块疤。疤会淡,但不会消失。社会给个机会,自己争口气,日子总能过下去。菜市场卖豆腐的老王常说:“我年轻时浑,现在卖一块豆腐挣一块钱,踏实。”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arzhishi.com/rdsj/1405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