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荐热点事件
“谷子”缘何吃出了千亿消费市场
清晨的胡同口,老张头支起煤炉子,铝锅里的小米粥咕嘟冒泡。五块钱一碗,就着咸菜丝下肚,暖意从胃里漫到指尖。这种金黄颗粒熬了五千年,如今竟撑起年销千亿的市场。
山西沁州的老农李满仓蹲在梯田边,指尖捻着谷穗:"咱这儿的黄土就认小米,种一茬歇三年。"他身后层层叠叠的梯田像翻开的史书,记载着《齐民要术》里"谷田必须岁易"的智慧。城里人追捧的有机种植,在这儿不过是祖辈传下的规矩。
北京国贸的白领Lisa往购物车塞进两盒即食小米粥,包装上印着"低GI""高膳食纤维"。她不知道同样的颗粒在陕北窑洞里叫"救命粮",红军长征时曾用米汤当纱布给伤员消毒。超市货架上,小米身价翻了几番,从论斤称变成按克卖。
河北蔚县的加工车间里,石碾子早换了不锈钢设备。脱壳后的小米经过色选机,霉粒被精准剔除,精度达到99.9%。老师傅摸着机器感叹:"早年碾米靠毛驴转圈,现在电钮一按顶十头牲口。"
深夜的直播间,网红主播敲着碗边演示:"家人们看这米油!"镜头前金黄的粥面结着厚厚粥皮,弹幕瞬间刷屏。山西黄小米、内蒙古敖汉小米、山东金乡小米...各地特产在手机屏幕里打擂台,老祖宗的口粮成了新网红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arzhishi.com/rdsj/14566.html